查看: 37228|回复: 2

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慌张吗?

  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
129

主题

767

帖子

5426

积分

大学士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426
发表于 2020-5-4 17:46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湖北省 电信
本帖最后由 李菲儿 于 2020-5-4 17:45 编辑

一紧张就放屁,一吃早餐就腹泻,
一临考就便秘,一开会就腹痛……
去医院做胃肠镜等检查,既没有细菌病毒感染,也没有溃疡息肉肿瘤,
这个现象还特别容易发生在忙碌的学生、知识分子身上!
8754111786388244112.jpg

   上述现象可归类为肠易激综合征(以下简称为肠易激)。

   全球消化科专家所公认的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Ⅲ》关于IBS的诊断阈值是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,过去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。但是,经过罗马基金会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,发现这个频率会纳入大量非IBS患者,于是,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Ⅳ》更新了自己的诊断阈值,即反复发作的腹痛,过去3个月内每周发作至少1天。
   与此同时,罗马Ⅲ尽管对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纳入很宽松,但是十分强调症状发生与伴随症状的关系,而罗马Ⅳ经过大规模调查发现,有些IBS的患者排便后腹痛症状未缓解,甚至加重,症状发生也并不一定伴随排便次数和粪便形状的改变,因此,罗马Ⅳ将3项特点修改为:
①与排便有关;
②伴随排便次数改变;
③伴随粪便形状改变。弱化了腹痛发作与伴随症状的对应关系。而且同时排除了器质性疾病:方可诊断为该症。
2092520002970929705.jpg

   扰人的肠易激如何不扰人?恐怕不是吃吃药就能解决的。
   肠易激缺乏明确病因,身体也无器质性病变,因而单单吃药物,症状易反复效果也未必好。有此困扰者不如先排排雷,剔除得病的“内忧”和“外患”:“内忧”——压力、心理因素,“外患”——不注意饮食卫生造成胃肠道感染。这两者均是肠易激的重要诱因。
8372249079030235462.jpg

  内忧:心理压力
   医学界已有共识,肠易激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。资料显示,38%患者在患上肠易激或症状突然恶化时,可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精神受刺激或情绪波动等方面的因素。其中,较为常见的是工作量骤增、经济负担加重、失业、人际关系不顺等。此外,IBS患者中焦虑、抑郁等多种心理异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。因此,要想减轻甚至摆脱症状,就必须学会自己减压。
7818222847274666075.jpg

   临床中甚至有一些患者没有经过任何的药物治疗,只是听从了医生的意见,保持轻松的心态,少让自己处于疲劳状态,症状都可以缓解得七七八八。若无法缓解,有条件者可看心理医生。精神心理疗法对肠道症状及精神症状均有一定疗效。
2530385615308109533.jpg

   外患:注意环境卫生

肠道感染在肠易激发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。有个叫“感染后肠易激”的概念,即人在急性胃肠道感染一段时间后,开始出现肠易激的症状。因此,患者要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,从源头上杜绝肠易激产生的诱因。生活中注意不喝生水,不吃腐败变质食物,饭前便后及处理肉类食物后要洗手,吃彻底煮熟、煮透的食物。
8967110722081932372.jpg

   此外,善于总结饮食规律也很有必要,避免吃让你肠胃不适的食物。郅敏介绍道,比如有些人一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、生冷食物或一饮酒就腹泻,有些人一喝牛奶就腹泻、嗳气,这类人群均需避免相关食物的摄入。因受凉而诱发的腹泻,则需要注意保暖,特别是腹部保暖。
   持久战,别随便吃抗生素
   肠易激通常在成年的早期出现,可持续终生。因而,肠易激的治疗是持久战也是综合战。不论是“持久战”或“综合战”,患者都要和医生密切配合,这是治疗能取得好效果的关键所在。别自己乱吃药”,抗生素短期内虽能改善症状,但临床上不少人因腹泻而随意服用诺氟沙星、环丙沙星等抗生素,最终导致肠道菌群失调,反而加重了腹泻。
632335506770213413.jpg

   已患有肠易激的患者,更需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。
因为,肠易激是否会发展为器质性疾病及恶变,目前尚不明确,而且肠易激的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学,故患者不能完全排除器质性疾病。
如果你竭尽全力,你就没时间担心失败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申请入住

本版积分规则

版权所有:竹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诉QQ:1346688708 合作热线:0719-4229110

备案信息:鄂ICP备14017286号-1 鄂公网安备42032302000106号 工商许可号:420323000017725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Tamplate By 竹山网  © 2001-2016 Comsenz Inc.

免责声明: 本网不承担任何因用户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